低空经济观察丨无人机作为“取证手段”,如何保护安全与隐私
■ 无人机抓拍并非“一拍了事”,无人机传回的数据,后台还将进行人工辨别。无人机会录一段视频作为证据,经后台人工审核通过后,才会录用作为证据,最大限度减少误判率
■ 用于执法取证的警用无人机也存在禁飞区,因此无人机的执法取证覆盖范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也是上海现阶段把它作为辅助取证手段的重要原因
■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只有在科技进步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无人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和执法服务
近年来,无人机作为新型科技手段,正逐渐被应用到城市管理和执法监管领域。譬如,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正使用无人机,对开车“玩手机”、不系安全带等此前不易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取证,作为交通执法依据。
作为一种新兴的执法辅助手段,无人机取证执法能否全域覆盖、所拍画面清晰度是否会对处罚判定产生影响、飞行过程中如何保障安全等衍生问题,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也有人担心,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能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执法监管等专业领域,引入无人机等新科技、新手段,充分体现了职能部门与时俱进。然而,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违法处罚力度的加大和执法范围的延伸。作为执法行为的构成部分,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及信息安全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和应用规范。
利用低空巡航的优势,抓拍一些不易被察觉的交通违法行为,如今无人机在全国各地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交通执法领域。今年3月,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宣布,试点使用无人机在6处高架路段抓拍包括接打电话、浏览电子设备、吃东西在内的“分心驾驶”及违法变道行为。
无人机如何参与交通执法?记者曾跟随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进行实地采访。延安高架延东立交附近,一名公安民警操作无人机在高架上空巡航飞行,实时回传的画面显示:一辆慢速行驶的货车驾驶室里,驾驶员手持手机放于面前并持续观看屏幕,其间还“双脱手”进行点击操作。根据这段画面,现场执勤民警在后一个匝道处将该车拦停,对驾驶员作出记3分、罚款200元的处罚。
为何要启用无人机进行抓拍取证?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开车浏览电子设备”等行为主要发生在驾驶室内,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和取证,“而无人机灵活、机动、俯视的特点,让这一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现和取证变得容易,还可以通过随机配备的喊话器进行提示,第一时间纠正驾驶员违法行为”。
不仅在上海,此前,山东、广西、海南等多地已陆续将无人机应用到交通执法当中。从各地无人机参与交通执法的具体情况看,主要是对违法停车、开车浏览电子设备、不系安全带、不礼让斑马线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取证。
作为辅助执法的依据,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清晰度能否保证?“现在摄像头的清晰度都很高,技术问题并不存在。”一名一线交警表示,无人机抓拍并非“一拍了事”,无人机传回的数据,后台还将进行人工辨别。“无人机会录一段视频作为证据,我们再对视频进行截图,经后台人工审核通过后,才会录用作为证据,最大限度减少误判率。”
跟“电子警察”不同,目前,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明确,无人机在交通执法中作为“取证手段”,而非“执法手段”。“无人机取证只是一种执法辅助手段,类似于市民用行车仪视频举报交通违法,跟‘电子警察’作为法律确认的非现场执法手段不一样。”上述交警表示,因受制于电池技术短板,无人机巡航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就在半个小时左右,覆盖半径有限,“暂时不能作为常态化执法手段,只是在一些特定区域内机动式取证”。
因具有高效、灵活、覆盖范围广等显著优势,除了参与执法,无人机在交通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无人机可以迅速监测到拥堵路段、事故现场,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实时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疏导交通。目前,上海已将无人机试点应用于道路拥堵巡查、事故快处快撤等交通管理领域。上海公安交警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架支队使用无人机参与处置事故、抛锚等警情后,平均处置时间减少45%,显著提升交通管理效能。
在城市安全管理的其他方面,无人机也崭露头角。奉贤公安部门组建由74名飞手组成的“贤城铁翼”无人机巡控队伍,设立40余条警用无人机常态巡飞路线,对建筑外立面、危化品运输车辆、高层楼顶等消防安全风险进行巡逻防控,以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隐患。今年以来,已累计查处违规实施气焊作业、非法运输烟花爆竹等消防隐患153起,处置各类警情和突发案事件200余起。
“无人机受到的时空限制较少,相对灵活方便,且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巡查效率很高,能够弥补传统管理手段的不足。”一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无人机在城市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如其在交通管理领域的表现,不仅提升了执法和管理效率,也解决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用在各个管理领域的无人机,多由具备相关资质的飞手人工操控,“飞行路线都需要预先设定,再根据现场环境及时调整,飞行的安全性是比较有保障的”。该人士还表示,随着无人机及电池技术的发展,加之智能模块的应用,无人机的巡查效率及监管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相对于无人机应用热,无人机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业界人士指出,包括执法等专业领域及普通民用无人机在内,生产、销售的行业标准,以及监管、使用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尽完善。此外,各类无人机的使用会受到空域管制、飞行禁区等方面限制,但全国尚无统一标准,现有办法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比如,什么地方能飞,什么地方不能飞;什么时候能飞,什么时候不能飞;无人机自身性能和安全问题等,都要有综合的考量和详细的规定。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关的执法机构和监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安全。”
“无人机参与交通执法等行为,本身并不必然侵犯隐私,关键在于如何在利用其优势提升执法效率的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曾刚认为,只有在科技进步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无人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和执法服务。
■ 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低空经济观察】深改再向前丨万亿级低空经济如何加速起飞?
■ 低空领航|中国电信集团将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员亮相2024第三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
■ 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每日为您及时提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形势、低空经济发展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